探索财经奥秘,指引财富未来

《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重磅发布,智慧星光数据助力城市治理新范式

2025-05-27 互联网

北京 2025年5月27日 /美通社/ -- 在当今互联网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之际,城市网络形象已成为国家与城市软实力的关键展示窗口。城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塑造高品质生活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其网络形象意义重大。它既是国家展示建设成就、凸显制度优势的 "数字橱窗",也是城市凝聚共识、实现更新升级的 "数字杠杆"。

5月24日,国内首个系统性评估城市网络形象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共同编撰,智慧星光与美团提供数据支持。该报告围绕传播、文化、经济、生活、治理五大维度构建评估框架,全景式呈现全国105个大城市的网络形象建设成效。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青龙、副总裁方传柳受邀出席。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城市网络形象整体呈现出"东部城市领跑、中西部核心城市多点开花"的特征。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综合表现优异,占据总榜前列;厦门、宁波、中山、大同等城市则凭借独特优势在传播维度实现"破圈突围",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在城市传播网络形象维度的排行榜上,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哈尔滨、厦门位居全国前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表示,城市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网络城市形象已成为影响公众认知、引导舆论趋势、传播公共价值的重要路径,希望《报告》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文化软实力,以及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该课题组负责人卢家银教授表示,近年来,各地纷纷聚焦网络形象建设,以山川街巷为画卷、以数字传播为画笔、以城市发展为色彩,在互联网空间勾勒出立体多元的"中国城市图谱",许多城市更是凭借鲜明的网络形象跃升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样板"。从重庆的"魔幻8D网红之都"到十堰的 "小城逆袭",从中山的"国际传播"到厦门的国际范,中国城市正以多元姿态在数字空间中书写现代化答卷。报告揭示的‘数字赋能'与‘民心响应'双重驱动逻辑,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

会上,众多学界和业界嘉宾齐聚一堂,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为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城市发展和网络生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本次课题组成员方传柳在《城市网络形象:如何实现从网红到"长红"》主题沙龙上深入剖析了当前城市形象建设呈现出的特点,一方面,政民互动良性化、内外兼修与建管并举的积极态势正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网红城市生命周期短、标签单一化、舆论生态脆弱性及消费者审美疲劳等现实困境。这表明中国城市发展正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在 AI 赋能城市治理的当下,数字化转型与精细化治理对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舆情管理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核心抓手,可帮助当代城市实现从"网红" 到"长红"的跨越提供全链条保障,其可完整贯穿城市形象建设全周期:通过大数据精准捕捉民众诉求以定位城市特色基因、依托实时舆情监测系统前置性捕捉危机信号,高效化解舆情危机、将城市形象相关的情感数据进行向量化,为城市形象传播赋予新质生产力等。这些举措均可持续赋能我国城市治理向精细化、智慧化进阶,全面激活城市综合竞争力新势能。

《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以智慧星光道丁大舆情数据库为数据支撑,其凭借星光领先的 AI 舆情分析技术与覆盖全网超千万级舆情节点的监测能力,深度融合了政府权威统计、社交媒体动态与行业垂直数据,通过政务数据的权威验证、舆情数据的实时感知与行业数据的专业补全,精准勾勒出全国105个大城市网络声量的情感脉动与商业活力,不仅为报告奠定"多源异构、互为验证"的数据基座,也为各地提供精准掌握城市网络形象现状的"诊断表",高效助力城市在数字竞争中锚定发展坐标,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以智慧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

当天的发布会上,"中国城市网络形象研究联盟"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智慧星光研究院作为联盟成员受邀出席,此举也意味着我国城市网络形象研究正式从学术探讨阶段迈入长效机制化协作轨道。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以此次指数发布为新起点,深化区域协同、平台共建与理论创新,携手共促中国城市传播力实现新跃升。

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迭代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深化,智慧星光将持续为《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夯实数据基座,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应用边界。我们将在风险预警智能化、民生需求预判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为超大城市治理、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复杂场景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全方位驱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推动城市治理迈向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开启现代城市治理新范式。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